梁海明、洪爲民、洪雯:中國未來要推動新基建發展,並通過需求側改革以激發並提升內需潛力,那麼市場是否還要繼續追捧“獨角獸”?
隨著歐美國家不斷對科網巨企,處以反壟斷罰款、加稅,甚至強制分拆,中國政府也正收緊反壟斷的政策,近日召開的中國中央政治局會議更提出,要強化反壟斷及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反映政策正予一眾科網巨企戴上金剛箍。在中國經濟已進入以國內大循環為主的發展新格局,中國政府未來要推動新基建發展,並通過需求側改革以激發並提升內需潛力的情況下,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是,市場是否還要繼續追捧“獨角獸”?
“獨角獸”指的是估值超過10億美元且未上市的新創公司,在2013年由美國Cowboy Ventures的創辦人提出,比喻成功新創企業如以獨角獸般那樣罕有,能夠成為獨角獸的新創企業,通常已經經歷由Pre A、A輪、B輪、C輪、甚至D輪、E輪等多輪融資,才能到達准上市(Pre-IPO)的階段,能夠成功到達上市IPO的,是代表企業的創新性及未來潛力已經得到投資者的肯定。
過去,互聯網經濟的生存法則,只有推動平台經濟和生態圈發展,從而壟斷整個行業,才有可能突圍而出,成為“龍頭”和“獨角獸”,例如,AirBnB、滴滴打車、美團等,都是成功的“獨角獸”。
無可否認,人的本性之一就是追求壟斷。美國《紐約時報》曾報導過,遊戲《大富翁》發明者美國人伊麗莎白-瑪姬(Elizabeth Magie),曾為《大富翁》設計了兩套遊戲規則,一套為反壟斷,遊戲中有人創造財富後,所有玩家都能夠獲得回饋;另一套規則是壟斷式的,各玩家只有努力狙擊對手,才能成為大富翁。由於人的本性使然,都希望獨霸鼇頭,最後這個遊戲流傳至今、獲得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國遊戲迷喜愛的版本,都是壟斷式的版本。
過往互聯網企業的大部分創新,最終也是為了壟斷。美國矽谷創新人才眾多,創意十足,無論是Google、Facebook還是PayPal,一直都依靠其難以取代的產品服務,令其它競爭對手難以匹敵。市場多年來已經預設,要發展出好的創業模式,企業應該要保持壟斷,並回避競爭。誠然,在經濟學上,某種程度上的壟斷也是站得住腳的。美國芝加哥經濟學派的相關理論稱,政府要想透過競爭法管制產業鏈中製造、批發、零售等之間從上而下的“縱向關係”,後果往往是誤中副車,因為“縱向限制”(Vertical Restraint)除了影響壟斷之外,也會影響到市場的經濟效益。當然,芝加哥經濟學派並不是認為所有“縱向限制”的商業行為都對社會有益,不過提高經濟效率的“縱向限制”不容忽視,只是如果政府要正確無誤地分辨出少數損害消費者利益的商業行為又成本不菲,因此政府“寧縱莫枉”,才是競爭法對“縱向限制”應有的務實態度。
然而,多年以來市場乃至整個社會對“獨角獸”的不斷追捧,已令部分“獨角獸”開始迷失了方向,甚至為了追求壟斷,不顧正常經營,把諸如“燒錢”競賽等手段當成主要工作。時至今日,我們赫然發現不少當年聲勢浩大“獨角獸”已經式微乃至退場,例如共用單車ofo、共用汽車、瑞幸咖啡等,他們以極高補貼來攻城掠地的極端策略,已經證明了是難以維持長久的。部分“獨角獸”在上市後,也無法轉換思路,注重成本效益,強化自己的核心能力,以永續經營為目標,往往是繼續“燒錢”擴展,甚至最終因財務漏洞難以掩蓋而“爆雷”,傷害眾多中小散戶投資者。
同時,這些“獨角獸”在攻佔市場期間,還會導致市場失序,令慘淡經營的同業遍體鱗傷。“獨角獸”實際上是“一獸功成萬骨枯”。腥風血雨下,一個“獨角獸”的成功,往往顛覆了一個行業的生態,犧牲了眾多微小的企業,小企業在“獨角獸”的獨大之下生存更加艱難。一個企業,一個行業的發展,絕不僅僅需要完美的“故事”,更需要面對現實,其商業模式還必須能夠產生效益,能夠複製和拓展,才能持續地發展下去。
宏碁創辦人施振榮就認為,“獨角獸”是創投基金吹捧之下的產物。而且,推動企業上市,不是結束,而是只是一個開始,如果新創企業把上市當作終點目標,無疑會令市場投資者感到顧慮,因為企業上市之後,是否就不再繼續發展,股東賣出股票大獲其利離場?對於始創人而言,創立企業,是為了創造有價值、具備競爭力、能為社會、科技進步乃至國家發展作出貢獻的企業,而不是創造一個只懂“賺錢的企業”,企業有責任扎實地去建構核心能力,因為有價值的企業才能長久生存,企業的價值不是喊出來的。
因此,在中國經濟已轉向以國內大循環為主的發展新格局,中國政府要推動新基建發展,並通過需求側改革以激發並提升內需潛力的情況下,如果市場還是以“獨角獸”作為目標,絕非推動高新科技發展、社會進步和經濟增長的正確思維。
在新時代下,初創企業應改換思維,不應將成功上市視作終極的目標,上市後更需要向股東負責、向社會負責。目前雖然“獨角獸”已經出現不少問題,但仍有不少人迷信“獨角獸”的魔法,繼續瘋狂追捧。在市場仍“執迷不悟”之際,要推動經濟發展、科技進步以及進行需求側改革,我們希望大力呼籲:市場應當更多追求“斑馬”,而非追求“獨角獸”。
“斑馬”是共生的、群體的、真實的。斑馬沒有獨角獸的孤獨、虛構,畢竟,有誰真實地見過活生生的“獨角獸”? 正如自然界中的斑馬,在自己成長之餘也需要合作,保護他人,“斑馬”意味著群體,其信念是以個人的努力去成就整個社群的產出,而不是犧牲別人來成就自己的成功。
“斑馬”企業沒有“獨角獸”的顛覆及掠奪思維,而是推動“共生”的新觀念。社會創新不一定要顛覆、否定原有市場模式的,微小的創新也是值得表揚及支持,讓社會上不同群體整體一同進步、一同得益,一同做到成行成市,一同做出好成績、一同揚名國際。
在推動新基建發展、科技進步和擴大內需的新方向下,社會並非總是需要“顛覆式創新”。儘管顛覆性的創新可以帶來很大的價值,也帶來了歷史上很多生產力的革命性發展,但是如果大家仔細研究一下,會發現在顛覆性科技出現後,真正的改變來自於普及和利用這個科技時所做的改良型創新。例如,蒸汽機是顛覆性科技創新,但真正的價值來自於把蒸汽機用來織布和放在火車和輪船上,又例如上個世紀90年代已出現了互聯網的視像會議,但是到了今天由於新冠疫情的影響,視像會議才真正走進社會,給生活和工作模式帶來重大的改變。另一個例子是,包括高鐵、軌道交通的技術早在幾十年前就發明了,但真正改變社會和帶來巨大社會價值,是因為中國的大量建造以及相應的土地規劃和發展,這些都是改良性創新。
創新並非只是“崇拜新奇”(Fetishism of Novelty),發明出全新的產品,無論是改良產品設計、使之更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創新”,還是改善生產流程、物流體系的“流程創新”都有可能是創業契機,也都可以推動中小型創新、互聯網企業發展、壯大。
未來的新基建時代,大部分情況下未必需要全新的技術創新,更多的是將來無數的改良性小創新,這些的改良性小創新才是未來經濟的增長點和老百姓幸福生活的推動力。
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健康的市場應該有不同類型的企業、多元化的發展,健康的社會是大家一同成長,一同參加創新,一同社會做有意義的事,大家共同努力建設更美好的社會,為人類福祉作出努力。猶如斑馬一樣,共生共享。反之,一枝獨“獸”(獨角獸) 往往過度消耗市場資源,未必是最有利的。
對於初創企業來說,成為一頭“斑馬”意味著以創新的思維,協助其他同業乃至傳統的企業向數字經濟的升級轉型,一同升級的規模效應,才能讓整個產業一同得益。而且,企業上市後,更要著重營運效益,持續生存才是對股東負責、對員工負責、對社會負責。此外,為了人類可持續發展著想,“斑馬”企業也應致力推動儉樸創新及循環經濟,以最少的資源去從事創新,儘量推動資源再生或資源重用。地球的資源已經愈來愈匱乏,人類必須進一步善用科技去增加效率效能,減少對資源的需求。
在中國經濟已進入以國內大循環為主的發展新格局下,市場不應再一味迷戀虛構出來的“獨角獸”,而應腳踏實地,把企業變成能在市場跑得快的“黑馬”,再由“黑馬”進化為可持續發展、能解決市場痛點,為人類解決問題、對群體及社會負責的“斑馬”企業,為人類的福祉作貢獻。中國未來要推動新基建的發展,以及進行需求側改革以擴大內需,需要更多“斑馬”企業一同參與創新。創新不能只靠顛覆,發展也不能只靠“獨角獸”,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必須建基在“斑馬”企業、“斑馬”心態上,才能實現真正的共商、共享、共榮。
作者介紹:梁海明是海南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院長、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洪爲民是香港特區全國人大代表、華人大數據學會執行主席;洪雯是香港國際金融學會研究員。三名作者近期著有《新基建、新紅利、新機遇》。
(刊於2020年12月17日FT中文網)
文章連結: 中國經濟發展要依靠“獨角獸”還是“斑馬”?
#洪為民 #WitmanH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