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碼大灣區疫市抗跌 加速企業轉型升級

傳統經濟學,生產要素是資本、土地及勞工,今天數據及科技已變成重要的生產元素,數據是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中國今天在數碼經濟有很大發展,2019 年數碼經濟生產值達到 35.8 萬億元人民幣,佔 GDP(本地生產總值)36.2%,數碼行業化的增加值達到 7.1 萬億元。國家正在發展的「新基建」也是與數碼經濟是息息相關,「新基建」不再是過去鐵公機(鐵路公路機場),而是和數碼的經濟相關的,包括 5G、AI(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等數碼經濟基建。國家也在開展數碼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包括啟動新元素,培育新動能,探索新的治理模式。

全國都有不同的數碼經濟區,北京、上海數碼經濟佔 GDP 比重已經超過 50%,但是因為廣東省經濟總量比較高,廣東省雖然數碼經濟只佔 40%,但是數碼經濟規模是全國第一,佔全國 12.7%。大灣區數碼化程度更加高,珠三角地區經濟數碼化程度是全國第一,電子資訊業佔前三位。由此可見,大灣區的數碼經濟,真是大有可為。

要把握數碼灣區機遇,就要做好數據經濟「四化」,包括: 數據價值化、數碼行業化、行業數碼化及數碼化治理。當數據成為生產要素,企業需要讓數據產生更大價值,把數據變成商業智慧及知識,做好知識管理及價值化。我們也可以用數碼改善工業、農業生產,利用數據促進傳統企業升級。與此同時,要把數碼變成具實力的產業。要做到數碼化需要注意兩個環節,一是數碼管治,利用數碼手段做治理; 二是數碼管治,建立完善的數據治理制度,這兩方面都是值得我們深入研究的。

當中,數碼商業、數碼科技創新、數碼行業、數碼基建、數碼社會以及數碼政府能為大灣區帶來不同機遇。一方面用數據化提升產值及壯大行業,同時可以藉著數碼化加強服務大灣區,讓居民的幸福感、獲得感及安全感得以加強。

筆者認為,發掘大數據資源,深化企業轉型升級對大灣區的數碼經濟發展非常重要。灣區內的香港、深圳及廣州有很多創新科技,同時東莞、惠州、中山、佛山也有大量製造業,傳統的製造業如何進行數碼轉型升級,是需要業界一起推動的。同時我們要一同建立豐富我們知識產權的創新體系,促進灣區的知識產權交易。

技術、有場景、有人才、有資金,也有消費市場,有發展數碼經濟的優勢,尤是數碼金融。要發展數碼金融、把傳統金融業數碼化,就需要不同的金融場景。香港擁有大部份金融場景,例如股票、債券、保險、對沖基金,加上香港世界級的資訊及通訊設施,以及中端、高端技術人才。配合深圳在金融科技的領先水平,一定能能協助大灣區數碼經濟的發展。

筆者認為,要發展灣區數碼經濟、數碼金融,需要探討在跨境金融監管上的合作,以及電子支付、跨境區塊鏈、跨境數碼身份識別等金融科技基礎。另外,我們需要構建金融數據標準及協定、讓金融市場和基建互聯互通、建立跨境合作平台、推動跨境金融政策和跨境監管合作,數據融通才能實現真正的數碼灣區。展望未來,值得留意的是數碼貨幣的應用,人民銀行推出數碼貨幣,深圳是第一批試驗的市。香港作為離岸人民幣金融中心,如何善用這個機遇把數碼人民幣做大做強是很值得探討的。

(刊於2020年9月17日香港經濟日報)

文章連結:  數碼大灣區疫市抗跌 加速企業轉型升級

 

#洪為民 #WitmanH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