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50+ | 帶路大灣區:如何消除粵港澳科創資金流動障礙?

來源:《“一帶一路”下的粵港澳大灣區藍圖》

作者: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海南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院長梁海明、香港特區全國人大代表、海南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兼職教授洪爲民、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海南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兼職教授洪雯

如何消除粵港澳科創資金流動障礙?

一、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1、消除科創資金流動障礙

在科研經費方面,現時廣東省政府並不允許獲得省政府批准科研專案的省外機構將經費跨境撥付給香港的科研機構。研究經費過不了香港,反之亦然。如果今後能夠跨境撥付,相信可以促進兩地科研合作,吸引內地和海外科技企業、科研機構在香港落戶,或香港科研機構在深圳落戶,可以乘著大灣區的好處,整個區域去科技發展。考慮離岸基地的建設。

據說廣東的科研資金達8萬億,澳門也有數千億,可是過去十多年粵港澳科技合作計劃規模太小,只100億左右,這個“大資金,小流量”情況要改善。再加上人民幣跨境的問題,港澳小的金融機構及融資進不去,也會造成障礙。我們及科技同業建議增加粵港澳三地聯合研發投入比例,加快科研的合作。

2、資料樞紐建設和促進跨境科研資料暢通

至於在資料樞紐建設方面,可以考慮以香港作為試點,在符合一定條件下,令內地有些數據可以放在香港。當然香港的監管制度也可以讓世界上一些國家把數據放在香港,在這個地方進行整合。當然我們特區政府也應該制定一些配套措施,讓美國、歐盟、日本、內地相關機構,一同相信數據放在香港是安全的,在信息服務、信息加工、信息加工、數據處理,大數據、人工智慧方面發展上,由於香港欠缺土地,這需要大灣區的支撐。

另外,促進跨境科研資料的暢通也要一同考慮。科研數據應該如何通過專線、專區去流通及處理,公共數據如何交由監管機構如大數據中心去運營,需要內地和香港專家一同探討的,而我們相信有關當局會在有關方面加緊合作。

3.科創成果轉移轉化及產業化

大灣區可考慮成立一個母基金去推動成果轉移轉化及產業化。深港有30個研究所,加上若干間大學,在河套區、屯門區做高科技產業,就可能不必老遠跑到新加坡、以色列收購一些高科技企業,也不用在矽谷花了很多冤枉錢做並購。我們也可以考慮把競爭對手的高端人才挖過來放在香港,做好大灣區的科技產業。

落馬洲河套地區港深創新和科技園將會是大灣區內一個重要的科技創新平臺,它更會是香港歷來最大的創科平臺。同時,灣區可以研究在河套地區,把醫藥產業作為核心產業之一發展,以及在河套區建立一個藥品特區,予某一個數量的香港藥品在特區內交易,給香港醫生及特定認可處方藥品落地。因此,我們現在要全速在發展港深創新科技園的工作。大灣區的建設從創科發展角度來說,最終是希望貫通創科產業上中下游,暢通工作,構建大灣區作為一個國際創科中心。香港和深圳可以一起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融入全球化、一帶一路發展大局。

4.打造區塊鏈特區

在金融科技上,大灣區也是研究應用區塊鏈科技進行“智慧合約”及“區域電子身份證”的好試點,因為技術上,我們有深圳的金融科技人員,在市場上,我們有面向國際的香港金融市場,可以支援“智慧合約”的研發及市場應用。至於“區域電子身份證”是參考愛沙尼亞的例子,只要在大灣區登記電子身份,就能在區內營商,申請營業執照、進行電子交易、交稅、申請社保等,方便區內人士交流。

在新興的互聯網金融領域,粵港澳大灣區擁有不少優勢。一是粵港澳大灣區內的各地政府,對科技及金融領域的創新均持開放態度,創新創業在區內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大有優勢發展成為一個互聯網經濟樞紐。二是粵港澳地區是我國創新能力最強、綜合實力最強的區域之一,無論是創新創業的基礎,還是相關人才儲備,都非常雄厚和豐富。 三是粵港澳大灣區有“先行先試”政策,而且當前的產業結構也適合應用區塊鏈技術進行創新化、品牌化、服務化和國際化轉型。

因此,粵港澳大灣區可考慮創建區塊鏈特區,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著力。

一方面,可通過區塊鏈技術升級貿易供應鏈系統,提升大灣區港口的國際競爭力。“一帶一路”倡議提出貿易暢通的要求,貿易想要暢通,首先是要求物流、航運系統能夠快捷、安全、準確和方便。

通過區塊鏈技術,可以創建點對點和完整的去中心化網路,不但可以確保相關信息的可追蹤性和安全性,詳細記錄進出口貨物從出發港口到接受港口過程中的所有步驟,更可將進出口商、貨運商、代理商、銀行、檢驗檢疫和海關等貿易供應鏈的各方都通過去中心化網路連結起來,使各方都可通過該網路進行直接溝通,而不必再通過及依賴特定的中心化機構來逐步進行,節省了當中的各種時間和成本,實現粵港澳大灣區各港口的功能、服務和技術創新,以提升港口國際競爭力,滿足“一帶一路”下擴大貿易規模、合作的需求。

另一方面,區塊鏈技術可應用於升級跨境業務,打造新的跨境支付方式,推動跨境業務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內的跨境電商、海外代購和海外投資並購等業務快速增長,當前的傳統跨境支付方式清算時間較長、手續費較高且有時候會出現跨境支付詐騙行為帶來跨境資金風險。通過區塊鏈技術打造點對點的支付方式,撇除第三方金融機構的中間環節,不但可以全天候支付、瞬間到賬、提現容易及沒有隱形成本,也有助降低跨境電商資金風險及滿足跨境電商對支付清算服務的便捷性需求。

數據顯示,由於傳統金融的支付體系不夠發達,全球仍有逾25億人口沒有銀行帳戶,這些人口主要集中在不發達國家和地區。通過區塊鏈打造的新跨境支付方式如能與智慧手機結合,為這些無法接觸銀行的民眾提供低成本、快捷的支付服務,不但可促進我國與不發達國家和地區在互聯網金融領域的互聯互通,也能推動雙方的經濟發展,符合“一帶一路”的共商、共用和共建原則。

雖然區塊鏈技術的發展或需再過幾年才完全顯示出潛力和優勢,但所謂世事變而行道異,粵港澳大灣區若能“不法古、不循今”,先人一步重視、把握這一符合新興潮流的技術,以及建設區塊鏈特區,必將為大灣區未來的發展乃至“一帶一路”的建設帶來助力。

5.粵港澳大灣區建立具透明度的貿易規則與秩序

在新時代、新的條件下進行貿易,就有新的概念。過去我們的貿易可能是物、人和資金的交流。未來更占主導地位是信息、思想、知識、創新的貿易。粵港澳大灣區未來將會成為全球經濟中心的中心、全球創新中心的中心。思想、文化、知識、技術等“軟體”會是大灣區生產的重要的產品,也是大灣區貿易重要的產品,因此大灣區應該成為這些“軟產品”生產和貿易標準,大灣區既是生產者,也是貿易者,同時亦是這些標準的參與者、制定者。大灣區也是軟實力的累積者。

粵港澳大灣區可參與改善乃至修改世界新的貿易規則秩序,這雖然不是一天就可以形成。這不單單是硬體、物流的動作、運輸的動作,也是文化、軟實力的改變。在貿易的模式上,無論是香港、深圳、抑或是將來的大灣區經濟,針對金融、融資來說,在金融科技、區塊鏈的技術上,企業及用家也需要有一些和治理相關、具透明度的環境,這個頃刻在內地是需要改善的。香港在市場透明度比較成熟,例如,香港股票市場的企業管治在亞洲是排名第二,是新加坡之後,中國內地則排名40。內地現在有很多資金,香港有很好的管制架構和透明度,因此大灣區是建立世界新的貿易規則秩序的好地方。

二、粵港澳大灣區可嘗試打造“中國智谷”

粵港澳三地聯合,可借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之機,創建“中國智谷”,優勢互補,成為國際化人才培養的基地。

企業是創新、創業的主體,粵港澳大灣區首先應著力打造企業創新的試驗田。過往創業經驗表明,創業失敗者再次創業的成功率通常比初次創業者更高,因此須為創業失敗者建立完善的善後機制。港澳業界在公司破產、重組和清盤等方面擁有豐富的國際經驗。

人才是發展創新產業的基礎。粵港澳大灣區可嘗試打造一批彙聚高端人才的頂尖智庫,作為中國的智谷。對廣東乃至各地而言,目前最缺乏的不是資金和項目,而是思想和人才。環顧全球,要實施科技創新、發展創新產業,上述三要素缺一不可。我們看到科研水準甚高,培育了大量優秀創新人才的法國,由於法規、語言和貨幣等領域未能與國際接軌,導致國際市場拓展能力欠缺,常常淪為他國“作嫁衣裳”,由法國人創辦的Criteo、Scality和eBay等國際性科技公司,紛紛遠赴他國上市並落地生根,反而無力推動法國本土的創新經濟因此,廣東亟須將短板補上。

臨近廣東的港澳地區,擁有國際一流水準的高等院校、科研能力、良好的教育資源,國際化的貿易與金融人才以及來自北美和西歐國家的頂級科研人才,可彌補廣東科研水準和培育創新人才不足的短板。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更可在金融、語言、法律、會計等專業服務領域,為廣東創新企業提供與國際接軌的路徑。

在具體合作方面,除了粵港澳三地高校、科研機構合作進行科研攻關、共同培育創新人才,以及可成為會展經濟以及生產性服務業的載體,在資訊以及培訓等方面發揮作用之外,廣東政府還應鼓勵、支持省內科研企業在港澳設立分部,通過與港澳的多層次合作,借助港澳地區法制、語言、文化和法制教育環境等的國際化和便利化,吸引和招聘更多外國高端科研人才、頂尖大學畢業生,對內充實科研創新力量,對外進一步開拓國際市場。

此外,我國要加強參與國際經濟組織的頂層設計,更應考慮在粵港澳的新型高端智庫、人才試驗田內,結合廣東自貿區的政策和港澳地區在國際貿易中的經驗和資源,積極探索如何解決打破關稅及由關稅為主所形成的各種貿易壁壘,也可考慮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共同制定一個稅務方面的“負面清單”,讓包括中國在內的各沿線國家的企業,可根據這份清晰的“負面清單”到東道國投資。這份稅收“負面清單”,可先從“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始實施,經過不斷完善和改善,之後再逐步延展至其他國際經濟合作組織如OECD和G20,此舉不但是中國積極參與國際規則制定的體現,也完全可進一步推動中國與世界各國在貿易方面的互聯互通。

更為重要的是,在“中國智谷”內創建的高端智庫建成和國際人才合作平臺,有助於建立一個符合國際規範的工作環境和文化,並避免出現全球化和本土化發生衝突的情況。

符合國際人才生存和發展的工作環境和文化能夠不斷吸引人才,推動他們為共同的理念熱情地付出,形成一個以強大文化支撐的、良性的、不斷循環的生態系統,這不但有利於為國家高端智庫建設提供試點平臺,也有利於通過平臺將如何更好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提供國際公共產品和“一帶一路”的政策研究諮詢為主攻方向,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提高我國的制度性話語權、中國企業國際化以及制度性話語權打造為方向,開展全球經濟治理、“一帶一路”的前瞻性、針對性、儲備性政策研究,並及時總結和推廣試點經驗。

簡而言之,粵港澳大灣區嘗試打造中國智谷,是打通己學和彼學的關鍵,更是中國深度全球化、積極全面參與國際規則頂層設計、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加強互聯互通的新嘗試。(未完待續)

 

文章連結: 灣區50+ |帶路大灣區:如何消除粵港澳科創資金流動障礙?

#洪為民 #WitmanH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