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貿區科技革新吸外資 深化大灣區城市合作

今年是廣東省自貿區成立 5 周年,一直以來,廣東省自貿區是粵港澳大灣區的政策「先行先試」先鋒,無論在金融開發、科技應用、出口物流以及區塊融合各方面,廣東省自貿區的前海蛇口、橫琴及南沙片區積極互補不足、協同發展。甚至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也能錄得「逆勢增長」。配合金融改革和新科技的應用普及,廣東省自貿區透過促進粵港澳合作的政策與措施,深化灣區內合作,致力在規則對接、基建合作、行業,拉近灣區城市之間的距離。

在中國 50 多個自貿片區中,前海蛇口自貿區實際使用外資居於全國第 2 位。2019 年實際利用來自香港的外資額為 36.47 億美元,佔全部實際利用外資額接近 9 成。「MCC前海」(Multi-Country Consolidation 多國集拼)物流模式,運用了深圳西部港口群、大灣區機場群以及中歐班列等物流要素,達到了成為MCC 的硬件和技術要求。

此外,在前海灣保稅港區實現了「先入區、後報關」、「跨境快速通關」、「貨物按狀態分類監管」、「非侵入式查驗」等通關便利措施。前海保稅港區迄今已經累計帶來了 136.1 億元人民幣的外貿增量。另外,南沙自貿片區採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AI)技術掌握人流、物流、錢流等的數據,利用人工智能作走勢模擬和分析,讓企業把握最有效的市場情況。

隨著 2019 年 2 月出台《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發展綱要》提供的願景和發展要求,把大灣區成改造為「宜居、宜業、宜遊」的有機城市群,目標與三藩市矽谷科技灣區、紐約金融物流灣區,以及東京灣製造業灣區並駕齊驅。因此,香港應發揮一貫長處,以服務專業與灣區內各城市作「強強結合」,在「一帶一路」倡議下跟國際接軌。

「一帶一路」開拓的東盟和非洲市場,不僅給內地企業有向外闖的機會,積極投入大灣區發展,更可在國家資本向外擴展時,獲得巨大的金融服務業新市場。在新冠疫情影響下,中國第一貿易夥伴已經由歐盟變成東盟,大灣區應趁著這個「東風」,加強跟東盟國家的合作。

觀乎全球 500 大首富,當中不少人士是來自大灣區的,除了香港的知名上市企業外,還有恆大許家印、騰訊馬化騰、網易的丁磊等。這些企業也有在香港上市,為香港專業服務提供機會,因為香港不僅是內地企業與國際接軌的地方,也是很好通往國際市場的試點,曾經有企業表示在香港嚴格監管下行得通的商業模式,在國際上發展就不成大問題了。

內地企業可以透過自貿區的粵港澳合作促進這個「強強結合」,筆者相信「廣東省自貿區」在大灣區規劃下,透過推出促進粵港澳合作的政策及措施,未來仍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刊於2020年5月27日香港經濟日報)

文章連結:   自貿區科技革新吸外資 深化大灣區城市合作

 

#洪為民 #WitmanH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