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港珠澳大橋和廣深港高鐵開通、蓮塘/香園圍口岸將在年內開通,粵港澳一小時生活圈正在形成。不過加強硬件建設是一方面,同樣不能忽略的是軟件配套。在軟件配套方面,由於粵港澳三地仍存出入境管制,如何在現有制度框架內優化通關安排,成為突破要素流動瓶頸、促進區域融合的務實方向。
今天中國籍港澳居民可以使用回鄉證加港澳身份證,無需簽證或者簽注,不限次數地通過內地和港澳兩地的自動過關系統往來內地,十分便利。但是,內地居民和持外國護照的外籍人士就無法享用這種便利。
個人旅遊簽注﹙G﹚分為三個月一次簽注、三個月二次簽注、一年一次簽注、一年二次簽注、一年多次簽注﹙限深圳戶籍居民﹚五種。三個月一次簽注、三個月二次簽注、一年一次簽注、一年二次簽注,持證人每次在香港或澳門停留時間不超過7天。一年多次簽注,持證人每周一至周日僅可前往香港1次,每次在香港逗留不超過7天。另外深圳居民的一年多次簽注,也限制在一周一行。外籍人士使用外國護照加中國簽證過關,必須走人工通道,而且每次簽證最多三年,費用也比較貴。
隨著大灣區的城市間聯繫日益密切,大灣區商務及科教人員往返港澳的需求日益頻繁。由於香港的低稅和國際化生活環境,香港勢將成為大灣區國際人才中心。不少的外籍人才定居在香港,但是需要經常往返大灣區。現在的出入境安排對這兩種人士都是不便利的。今天如果內地來港人士要短暫居留和工作,即使不受薪,也要申請工作簽證,而且門坎高時間長,而很多時候企業更需要的是臨時的短期工作,現存體制暫無合法的途徑可以申請。
有見及此,我建議:參考“亞太經合組織商務旅遊證計劃”推出由廣東省和港澳兩地出入境部門聯合簽發的“大灣區商務科教通行證”(簡稱“大灣區卡”),供大灣區的商務、科教人士申請。持證人員於大灣區內的出入境可以使用自助通關,也不再需要簽證出入境,並可以在大灣區任何一個城市短期(例如六個月)居留並不受薪工作。申請的條件是個人在大灣區內企業或者科教機構任職,有需要經常往返港澳和大灣區。
三地可以以配額制度簽發大灣區卡,粵港澳三地可以每地先以1,000人為限,逐步增加配額。其中內地中國公民和需要簽證進入港澳的外籍人士可以透過廣東省公安廳出入境管理局申請大灣區卡,港澳的外籍人士如果已經有港澳身份證的,可以透過港澳出入境部門申請,而沒有身份證的外籍人士,則可直接向外交部駐港澳簽證部門申請。
要素流動,以人為先。改善人流效率,促進兩地人才交流合作,便利兩地機構多方面頻密合作,是減低粵港澳大灣區人為隔阻,對標國際灣區的根本舉措。
(刊於2019年3月1日紫荊雜誌)
文章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