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互聯網+的合作發展需要從創新協調機制、打造宜居宜業的生活圈、形成互聯網+的創新增長極及跨境開放信息平台,這四大方面入手。
在創新協調機制上,我們要以方便多元主體的關鍵要素的四流—人流、物資、資金流及資訊流的雙向流動為目標。區內的9個城市及兩個特區宜聯手加強對外開放水平,互相學習、互創價值,致力營造在全球具競爭力的營商環境,一同提升市場一體化水平,以打造總部經濟,對標世界級創新產業群及智慧灣區國際大都會為目標。
在打造宜居宜業的生活圈上,大灣區需要積極打造具嶺南文化特色、文化兼容的創意階層,吸引頂尖創新人才落戶之餘,也要提高人才的創意能力、科學技術及美感,為創新驅動經濟作貢獻。作為一個對標國際超級都會的大灣區,城市基礎設施既要完備也要互聯互通,並具有方便人才落戶的政策及配套,給人才優質的粵港澳大灣區生活。
在形成互聯網+的創新增長極方面,筆者認為需要一同建設世界級開放創新系統及生態,促進官產學研的合作與互動,以建立獨特的自主創新能力,建立創科生態鏈及創新平台,區內 11個城市都要做好各自的細分市場,以建設世界級科學裝置群、世界一流的學科群、國際化人才聚集地、全球創新網絡樞紐、價值鏈高端產業群創新成果產業化加速器,加強知識產權制度及交易平台建設,為打造國際科創中心而努力。大灣區作為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完整產業鏈,要疏通及強化產業鏈條。
為了促進灣區內的信息流,需要一個跨境開放信息平台,給地區政府及部門使用,以增加效率,因此整個灣區一同訂立信息交易協定與標準是十分重要的,以及支援區內物聯網標準。我認為大家可以利用一些脫敏後的數據,一些不涉及個人私隱的數據,例如貨品通關、食品安全、跨境口岸人流、交通等數據為試點,令社會感受到跨境信息平台的好處。前海的保稅港區已經試行了食物「一地兩檢」,在增加效率方面,已漸見成效。
在互聯網+年代的深化深港合作,前海可考慮發展為金融+科技中心及金融數據特區,做好科技企業需要的金融產品服務,也研究金融科技技術,包括區域鏈、人工智能技術;另外,前海也適合成為深港專業人士服務中心,給香港專業人士為內地企業提供諮詢服務,拼船出海,開拓「一帶一路」海外市場。
(刊於2018年12月10日信報財經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