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城市為本位 以大灣區作超級大都會  洪爲民推「灣區人」概念

不以城市為本位 以大灣區作超級大都會 洪爲民推「灣區人」概念

粵港澳大灣區已不是新概念,香港作為大灣區一份子,亦積極探求在當中可擔任的角色及發展機遇。全國人大代表,洪爲民教授太平紳士這次則與特許金融策略師協會主席周浩雲(Owen)分享「灣區人」概念,整個大灣區不再以各自城市作為本位,而是以整個大灣區為一體,從中發揮自身長處。

說到「灣區人」概念,洪爲民以一句話概括:「灣區人以灣區為本位,而不再以城市為本位劃分。」他笑指,情況就像我們在自我介紹時,不會以「中環人」、「太古人」等居住地區自居,大
灣區概念亦是一樣。

以他自己為例,他居住於香港,經常深港兩邊走,亦有在廣州授課,生活模式是多城市化,如同在以粵港澳大灣區作為整體的一個超級大都會中生活。他指另一灣區美國三藩市亦是如此,當地人自我介紹時會指自己「在灣區生活(Live in the Bay Area)」,而非以城市作為本位。

交通發展拉近香港與大灣區其他城市距離

洪爲民指,有關變化有賴交通配套的改善。他笑稱小時候家住西環,若要到屯門需要轉乘巴士,需時至少兩小時;現在兩小時交通的概念「已經可以由香港到達佛山及中山。」

雖交通基建已完備,未來隨著港珠澳大橋建成及高鐵開通,交通時間更大大縮短。就如另一四大灣區之一東京灣中,由東京到橫濱只需「坐上電車,看份報紙,一下車便到達」,更指「有機會睡過頭」,方便程度如同在香港從大埔坐火車出尖沙咀般。

他指這可說是理想中的大灣區發展,惟套用到粵港澳大灣區上,配套上仍有改善空間。以從香港到大灣區內的另一重點城市深圳為例,過關連等候時間來回仍須三小時。相信不久將來有關情況可改善。

除了時間,香港及其他大灣區城市的使用貨幣亦不同,由於香港人目前仍未能在香港開通內地人民幣戶口,必須先親身前往深圳等城市開通方能使用。他指簡單處理方法是若香港居民持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功能可以與中國內地的身份證看齊,開銀行戶口、實名購買高鐵車票等會方便。屆時香港人可自願申請更換證件,「做法相當簡單,只需更換回鄉証號碼格式及晶片設定便可。」

「灣區人」概念需時建立

粵港澳大灣區經已存在,惟建立灣區人的概念,洪爲民料仍需要一段時間,「有機會需要十年八載。」他指現在在粵港澳大灣區生活的人仍少不免以城市或生活地自區,「自我介紹時會用『中山人』等城市作為本位。」

除了推廣灣區化的概念外,洪爲民認為,在粵港澳大灣區內的不同城市居民亦需要調整心態,「首先不可以看不起其他(城市的)人」,他舉例指,香港在金融等方面有優勢,其他城市亦各擅勝場;亦不要害怕其他城市會造成競爭,並指即使於粵港澳大灣區內沒有面對競爭,也要面對來自全球各地的競爭。

大灣區具備全世界最完整的產業鏈

雖說在交通等接壤上仍有障礙,惟洪爲民指香港作為中國一部份,地域及語言相近,已是一大優勢。而粵港澳大灣區與其他三大灣區相比,其擁有「全世界最完整的產業鏈」,從基礎科研到品牌設計,外觀設計至產品化,以至融資及生產到物流亦齊備,「不是很多地方可以做到」。

比較其他灣區,洪爲民舉例指東京製造業強,惟在金融方面不夠國際化;紐約是全球金融中心,但製造業不及粵港澳大灣區;三藩市的人均GDP雖為四大灣區之首,惟沒有面向全球的股票市場,若企業欲將公司上市,仍會選擇到紐約。

至於香港在粵港澳大灣區之中的優勢,洪爲民指有多個強項可多加利用。他指香港基礎科研強勁,在生物科技可說是在世界的尖端;品牌設計及外觀設計方面,亦有著世界一流的設計師。

由於香港很少工廠,故若結合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之製造業,加上香港與國際水準接軌之市場推廣及品牌建立,可在各方面發揮優勢。洪爲民分析指,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走出去」的品牌,在中國製造業的實力上,需要加上香港的包裝,包括廣告推廣及知識產權等。

香港優勢明確可作「國際數據安全港」

至於香港的頭號優勢則非專業服務莫屬,排行首位的自然是企業融資。洪爲民指,雖然中國內地亦有上海證券交易所及深圳證券交易所等兩大股票市場,惟外國資金不能輕易投資。在這個環境下,香港在粵港澳大灣區可發揮國際融資平台的角色。外國投資者一方面能透過香港交易所的平台,投資中國企業;中國及粵港澳大灣區的企業亦能透過這個平台吸納國際資金。香港低稅率及完善法律,亦能發揮有關優勢。

除耳熟能詳金融業優勢外,洪爲民指香港的項目管理工程亦有優勢。洪爲民笑指,早年前全國人大委員長張德江訪港時向眾人透露,尼泊爾地震中不少項目倒塌,唯獨是由香港人當項目經理的項目完好。作為香港互聯網專業協會會長的洪爲民亦提議,可將香港打造成「國際數據安全港」,由於香港具有一國兩制等獨特優勢。許多海底光纖電纜亦在香港上岸,國際通訊費用相對低廉,網絡延遲及丟包問題亦勝於鄰近地區。

加上香港在通訊、電力供應和物業管理等基礎架構設施完善,可為建設國際數據中心樞紐提供保障。香港電費比起深圳和廣州的也不差太遠,對耗電量大的數據中心而言是一大優勢。

創新措施促大灣區要素流動

洪爲民早前亦為建立粵港澳大灣區提出四項要點,當中提議不少創新措施,以促進當地要素流動。當中包括由公安部為港澳永久居民中的中國公民審批簽發「中華人民共和國港澳居民身份證」,並進一步探討對其視作內地居民管理,即上文提的便利香港人於內地工作、生活𢯊的措施。另外他亦提倡推出由粵港澳出入境部門聯合簽發的「大灣區通行證」,供大灣區的商務、來自各國的科教人士及其家屬申請。持證人員可以使用自助通關,亦不再需要簽證出入境,並可以在大灣區任何一個城市短期居留,例如六個月。國家部委可下放審批權,由廣東省政府下的相關廳、局、委,按規定和實際情况,適度調整港澳專業人士專業認證條件,允許合資格專業人士在大灣區開業及執業。

他亦提倡取消「一周一行」安排,不再限制深圳以至大灣區內地居民來往港澳的次數,不再限制跨境車輛只能於指定口岸過關,並透過網上或者手機預先登記過關時間。

金融方面,他提議容許就業人士的公積金及保險等可於大灣區包括港澳內自由流動,並探討「港人港稅,澳人澳稅」,為跨境就業人士提供稅務便利。在科技方面則可考慮粵港澳三地手機的跨境數據及通話不再有漫遊收費。粵港澳大灣區內某些試點,如前海、橫琴等地適當開放對某些境外網站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