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今年有 167 段的長達三萬多字的《施政報告》,不單從香港出發,處理香港現時面對的經濟、民生、公共衛生問題,也談到大灣區合作、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及培養人才等課題。相信在一國兩制這個大背景下,香港可以藉著支持大灣區發展、建立國際人才庫方面為國家的「十四五」規劃及雙循環發展作貢獻。
特首在《施政報告》第 64 段提及「粵港澳大灣區」的不同合作項目,開拓香港的保險業、醫療、中成藥、教育產業等方面的發展,中央政府自公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來,已出台多份支持大灣區金融、法律、專業服務發展等政策文件,亦推出和便利港澳居民在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及居住的措施。
我認為大灣區在人流、物流、資金流及資訊流方面作有不少要改善的空間,尤其資訊流方面,雙方要加強非敏感數據交流,這才能一方面可以為做好智慧灣區做好準備,協助香港智慧城市的發展,另一方面也可以減少資源重複使用而造成浪費。我認為第 52 及第 53 段提及「香港智慧城市藍圖」並不單單看自己能夠做到的多少成果,也要以跨境數據交流為未來的 KPI(關鍵績效指標)。
此在,共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現代服務業合作、人才培訓方面,並不完全是香港區內的事情,而是整個大灣區的事情。在行業上,我們要有以大灣區為本位的產學研雙向合作思維,在人才上,我們不單要吸引國際人才、也要吸納大灣區的高端人才,以及培育具區域視野的灣區優秀人才,香港是大灣區的一部分,我們不是「輸出」人才,我們只是為大灣區人才作共同承擔。大灣區的人才合作也不應只局限於第 54 段所提及的「港深創科園」,三個自貿片區、10個大灣區青年雙創基地也可以扮演一定的角色,港府應好好利用多方面的先行先試示範區的優勢,為香港促成更多大灣區的合作項目。
特首在《施政報告》第 160 段提及「要擴大香港的人才庫,除致力培育本地人才外,亦要積極吸納非本地精英」。當中在第 55 段提及「傑出創科學人計劃」,估計將動用 20 億元。吸引國際 STEM 尖端人才來港發展。在第 56 段的「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名額 2,000 個,包括 400 個創科職位,第 163 段的「青年創業計劃」預計為近 200 家青年初創企業提供資助及向約 4,000 名青年提供服務。我相信這些措施有助為香港匯聚尖端的科技工程人才在香港發展,並藉著大灣區機遇,令人才可以更上層樓,創造一番事業。
我認為《施政報告》有不少吸引的項目,重點還是落實與促成各個項目,希望特區政府能夠展示更多決心與承擔,青年的幸福感及獲得感而努力。
(刊於2020年11月27日香港經濟日報)
文章連結: 施政報告支援大灣區發展 香港應共建立國際人才庫
#洪為民 #WitmanH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