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投放需要大數據思維

今天,全球經濟因為中美貿易摩擦而受到增加速度放緩,香港經濟增長只有0.5%,加上近月社會事件影響,香港施政應該如何走向,不單是特區政府,也是廣大市民關心的。今次施政報告,特首花了不少篇幅去回應房屋及土地問題,希望能夠舒緩當前青年置業困難。至於對社會未來的投資,加大科技投入是十分重要,配以大數據思維,用科技改善人類生活、培養更多創科人才、提升公共服務效率、方便市民。

在智慧城市方面,希望政府計劃明年公布《香港智慧城市藍圖 2.0》時,也要考慮市民對人工智能應用的擔心、對私穩的考慮,在引進機械人科技優化公共服務及提升城市管理、以科技優化交通管理和提升運輸效率等同時,政府應同時提供數據使用專業守則,例如數據中心的數據處理守則、資料脫敏、資訊保安等,給市民更大信心,以市民福祉為依歸、以免再因誤解更激發不必要的社會矛盾。

相信業界也會歡迎擴闊「科技人才入境計劃」、「研究員計劃」及「博士專才庫」,以及適用科技範疇及覆蓋至全港有進行研發活動的科技公司,因為能有助增加科研人才供應,強化香港作為專業人才中心的重要定位,令香港可以繼續吸引頂尖科技人才、尤其是全球華人科技人才選擇在香港落地生根,建立自己的家。

我們支持擴建科學園,為創新科技提供實際的「土壤」,但是政府希望在規劃時必需審慎,避免重蹈當年白石角改變土地用途為住宅的覆轍,好好思考科學的定位,在粵港澳大灣區科技發展、廣深港澳科技走廊的定位與協同,為區域研發出一些既具科技前瞻、又市場可負責的惠民科技。

對於建立「智方便」平台上,希望政府需要有大數據思維,解決以往不同部門間信息孤島問題,做好做到「一市民一ID」,不再同一個人在不同部門有不同身分碼這個不理想情況,同時也要考慮人性化的用家體驗,並藉新平台去發放各種政府的津貼。

擴大「公營機構試用計劃」資助範圍至全港有進行研發活動的科技公司是業界的好消息。但是業界多年爭取政府將政府科技採購10% 留給本地土生土長的科技公司,仍未得到政府的回應,業界仍需努力。

此外,探討建設第三個「InnoHK 創新香港研發平台」、推行「精簡政府服務」計劃都是良好方向,至於5億元注資「社創基金」,我希望可以培養多些社會創新企業,改善人類生活,形成更好的企業生態,以追求盈利及社會共生發展的「斑馬」企業為目標。

期望特區政府回應當前問題同時,亦要放眼未來,為香港未來加大投資,配以大數據思維,增加對科技的投放,增加香港在大灣區、在區域、在全球的競爭力,以我們國際金融及專業人才中心而自豪。

(刊於2019年10月16日財華網)

文章連結:

科技投放需要大數據思維